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Linux] cgit 中文安裝

這篇的內容百分之一百 都是抄之官網的說明書..

所以 當個翻譯官吧

順便給自己一個紀錄

最近ezilla專案用到這玩意 , 來紀錄專案開發歷程

OS: CentOS 6.3 minimal 安裝

由於系統安裝最小化,再編譯時會遇到沒有所需工具的關係。

所以我偷懶得

直接用

 
yum groupinstall 'Development Tools'

安裝完成後

接下來 我是採取使用git clone下來最新的版本,

所以

 
git clone git://hjemli.net/pub/git/cgit
cd cgit
git submodule init
git submodule update
更新git submodule 新的版本
然後 vi Makefile 更新

 
CGIT_SCRIPT_PATH = /var/www/htdocs/cgit #(這裡改到你要放的CGI空間)
 
make
sudo make install
#此時3個檔案應該會被寫入至/var/www/htdocs/cgit

分別為 cgit.cgi cgit.css ,cgit.png

利用root 帳號建立 /etc/cgitrc 檔案

vi /etc/cgitrc
 
repo.url=UI
repo.path=yourgitplace ex:/home/git/123.git
repo.desc= description of your project ..
repo.owner= Anyone Group.
repo.readme= Your Readme Site.
repo.url=Your Project Website

cache-size=1000
css=/cgit/cgit.css
logo=/cgit/your_logo.png


enable-commit-graph=1 # 圖形化 commit線條 ,但是不知道為何 我的版本無法正常work
enable-tree-linenumbers=1 # 開啟tree 頁面的 行數 功能
enable-log-linecount=1 #開啟log 頁面的 行數 功能
remove-suffix=1

root-desc= your project description
root-title= your project title

#此資料夾必須於Apache處設定

 
<Directory "/var/www/htdocs/cgit/">
      AllowOverride None
      Options +ExecCGI
      Order allow,deny
      Allow from all
</Directory>


[1] http://hjemli.net/git/cgit/about/

2012年9月4日 星期二

如何自動化登入在sourceforge,(shell,web)的終端連入 而不需密碼。 How to automate login sourceforge (shell,web)

備份一下這篇文章,
不然我一個早上都再建立sourceforge上的家目錄中的.ssh資料夾,

再丟入authorized_keys 實在很蠢

sourceforge 上的文件實在太長了,小J我英文實在不怎樣..

翻一早上文件總算找到了之前看到的部份,

原來他只有短短幾行敘述 ,被我忽略掉了


All SourceForge.net services that are accessed via SSH will make use of the same set of (one or more) keys.
All SSH key data is managed using the links from the Account Services page on the SourceForge.net site. [1]

sourceforge的帳號管理頁面(用來註冊ssh key)

登入後你將會看到

Number of SSH Shared Keys 的欄位

然後點下這個地方,將會轉跳至


把你的ssh key 貼進來這裡

然後

使用

ssh -t yoursourceforgeaccount ,yourproject@shell.sourceforge.net create
example :
              ssh -t batman,ezilla-project@shell.sourceforge.net create


應該就可以無密碼登入了 (可能需要稍等一會,約估1分鐘)

當然最重要的是 web 的更新,


所以利用不用密碼的特性。

就可以使用crontab來更新 sourceforge上的網頁。

由於小J需要將把外部主站上資訊定時更新至其他的mirror站台

所以就使用rsync 來更新至sourceforge上。(script 放置於Evernote, 有需要者再來信詢問)

[1] https://sourceforge.net/apps/trac/sourceforge/wiki/SSH%20keys


pmwiki 搬移站台筆記

由於小J最近在搬移pmwiki專案,(第二次搬,第一次搬成功的時候我忘了做筆記。這次學乖了)

做一下筆記來方便以後如遇到這樣的情形,


該該如何改動pmwiki專案的設定值

來確保原先網站能正常執行

首先需先確保pmwiki檔案的群組為apache,使用者為你一般的使用者
(當然也可以用root,但此處希望能簡化管理需求)

pmwiki 中的 wiki.d 資料夾需更改權限為 2775  (drwxrwsr-x)

userauth2 套件

chmod 2775 cookbook/userauth2/session_data/ 讓session可正常寫入至網站伺服器做登入紀錄


fileupload 套件( jsfilelist.php  check 已上傳什麼東西)
                         ( ddmu.php 拖曳上傳images)


由於要開放使用者上傳檔案,所以需更改upload資料夾的權限 為2775,
其子資料夾也必須更改為2775,才能正常創立頁面。


至於config檔設定,備份於Evernote中,若有此處疑問,請留言詢問

更換Terminal 字體在Gnome 終端機 (Mint 13)

OS : Mint 13


 為什麼會寫這篇文呢?

因為我看到ptt推薦將預設的字體更換,來方便程式開發者 更快瞎掉!?

應該說看起來更舒服比較能寫久一點,

上網google了一下找到[1] fred大推薦的字體,Terminus 字型

安裝完成後卻找不到設定字體的地方在Terminal上,只好一個一個點開來找。

結果居然藏在
編輯->設定編輯組合偏好設定裡頭















然後再將使用系統的固定寬度字型 打勾取消
然後更改為Terminus ,














關掉這視窗後,接下來你可以繼續努力的宅下去了

:)

 [1] http://fred-zone.blogspot.tw/2009/01/terminus.html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Linux] Apache - VirtualHost within server different port(如何利用伺服器的port來架設多個site

此篇為筆記可能未整理完整概念,
剛好是因為遇到工作環境硬碟損壞的情形,
需要將所有的伺服器合併到同一台虛擬機上。(虛擬機架設於 Easy Cloud - powered by ezilla)
此篇筆記比較適合於您的DNS申請麻煩,
還未下來前您需要再這台機器上先佈置多個網站環境,所以,用port來分別多個不同site。


OS: CentOS 6.3 minimal
Software: Apache version 2.2.15
             

下面yourdomainname 可以替代為你的伺服器domainname(網址列上打的那串),或者是IP。
而Directory 的 /var/www/html/site808x都可以替換成你原先置放的網頁位子
例如 /var/www/html/yoursite
 
#此三行必加 用來增加apache聆聽主機上的port
Listen 8080 
Listen 8081
Listen 8082

NameVirtualHost yourdomainname:8080
NameVirtualHost yourdomainname:8081
NameVirtualHost yourdomainname:8082

#此處改成你想放置的網頁位子
#/var/www/html/site1
<directory "/var/www/html/site8080">
        Options FollowSymLinks Indexes
        AllowOverride None
        Order allow,deny
        Allow from all
</directory>

<directory "/var/www/html/site8081">
        Options FollowSymLinks Indexes
        AllowOverride None
        Order allow,deny
        Allow from all
</directory>

<directory "/var/www/html/site8082">
        Options FollowSymLinks Indexes
        AllowOverride None
        Order allow,deny
        Allow from all
</directory>

# set DocumentRoot

<virtualhost yourdomainname:8080>
        ServerAdmin     your@email.com
        ServerName      yourdomainname:8080
#這裡也可以改成
#       ServerName      www.example.com
        DocumentRoot    /var/www/html/site8080
        ErrorLog        logs/site8080-error_log
        CustomLog       logs/site8080-access_log common

</virtualhost>

<virtualhost yourdomainname:8081>
        ServerAdmin     your@email.com
        ServerName      yourdomainname:8081
        DocumentRoot    /var/www/html/site8081
        ErrorLog logs/site8081-error_log
        CustomLog logs/site8082-access_log common
</virtualhost>

<virtualhost yourdomainname:8080>
        ServerAdmin     your@email.com
        ServerName      yourdomainname:8082
        DocumentRoot    /var/www/html/site8082
        ErrorLog logs/site8083-error_log
        CustomLog logs/site8083-access_log common
</virtualhost>
別忘了再檢查 iptables 是否有開設8080 - 8083 port
 
vi /etc/sysconfig/iptables
#新增下列三行
-A INPUT -m state --state NEW -m tcp -p tcp --dport 8080 -j ACCEPT
-A INPUT -m state --state NEW -m tcp -p tcp --dport 8081 -j ACCEPT
-A INPUT -m state --state NEW -m tcp -p tcp --dport 8082 -j ACCEPT
新增完成後,將 iptables 重啟
 
service iptables restart
你就可利用 任何一種瀏覽器做測試了! [1]http://linux.vbird.org/linux_server/0360apache.php#www_adv_virtual
[2]http://httpd.apache.org/docs/2.2/vhosts/examples.html#port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FreeRDP 一套基於Linux的遠端桌面連線利器

今天晚上翻了一下,有什麼新奇的好玩意。

居然發現了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專案。

FreeRDP

此專案採取Apache  License 2.0授權

目前可運行於Linux,Mac,OpenBSD,FreeBSD,Solaris

此專案前身為rdesktop,在2012年的1月正式的實現了一大部分的RDP 7.1 協定包括了

  • RemoteFX
  • RemoteApp
  • Clipboard Redirection
  • Multimedia Redirection
  • Disk Redirection
  • Parallel Port Redirection
  • Serial Port Redirection
  • Printer Redirection
  • Smartcard Redirection
  • Sound Redirection
  • Network Level Authentication (NLA)

 以上部份翻譯於wiki[1]

此專案再搭配上xrdp,似乎可以通吃掉所有環境。XDD

筆者目前使用的桌機為 Mint 13 (Ubuntu 12.04),

所以直接

sudo aptitude install  freerdp

即可安裝完成

(指令安裝,等過一陣子再補...  balala)

安裝完畢後,可直接

xfreerdp yourserverip : port

就可以直接連入,我只能說沒用過這麼順的rdp協定在Linux上
感覺十分的順暢。

連入Ezilla的Windows主機,相當的順暢可以正常播放影片
至於聲音部份,據FreeRDP網頁[2]上 表示
  • Windows 2008 R2: audio and video playback redirection must be enabled manually.
  • Windows 7 Ultimate/Enterprise: works out of the box.
必須為此兩種系統才可以正常運作,小J我手頭上剛好沒有這樣的機器可以做測試。
等之後,整理出更多機器時再來做測試。(ps 注意 windows 2008需要再手動設定喔)

然後我迫不及待的用上我碩士班時候,最愛用的xrdp[3]專案安裝於Ezilla的Ubuntu虛擬機器中,



附上FreeRDP團隊於Linux中利用FreeRDP遠端至Windows主機上打電動的情形。
這實在太酷太美好了。(幹麼不用Wine呢 XDD) 


玩起來相當的流暢,但其底下運作也只是透過VNC,我想是內網速度相當"美好"的關係。

此專案中還有一個亮點 "Remmina"
一個運行於Linux可利用多種連線協定(如RDP,VNC,SSH..balala)


容小J之後再介紹!!

[3] https://github.com/FreeRDP
[4] http://manpages.ubuntu.com/manpages/maverick/man1/xfreerdp.1.html


筆記
command xfreerdp 詳細參數 [4]
xfreerdp  -x l -a 32 --rfx --no-tls --no-nla -u youraccount -p yourpassword --plugin rdpdr --plugin cliprdr --data disk:youraccount:/home/anywhere -- your connect server :  port


FreeRDP-webconnect
FreeRDP-webconnect(Windows Version)
安裝後 執行 FreeRDP資料夾中的 Start commandline in bin directory 捷徑
記得若是使用Windown Vista以上的版本 , 請按右鍵選擇使用系統管理者權限執行。


鍵入 cd "C:\Program Files (x86)\FreeRDP-WebConnect"

再鍵入 bin\wsgate.exe -c  etc/wsgate.ini

完成後 請開啟你的瀏覽器

鍵入您的Server IP Address 就可以看到


依序鍵入要連入的機器,使用者帳號,使用者連入密碼。

就可以快樂在的網頁中享受RDP連線了,當然 此時也可以提供給其他網頁的使用者使用!!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TUI 撰寫與 i18n(internationalization)

1. TUI


 TUI 全名為 Text-based_user_interface , 其示意圖如下圖般。
其目標旨於提供使用者,透過簡易的介面,便可將軟體設定或安裝。

2. i18n

 i18n 全名為 internationalization (國際化) 由於i至n中間有18個字母 所以簡稱i18n。由於軟體的推廣,最重要的除了宣傳外,當然親切的介面使用與當地語言的支持是相當重要的。
為了考慮這一點。 將軟體的使用者介面語言做重新打包,再將這些文件交由他人來翻譯,來提升使用者的使用經驗。


----

TUI


在純shell script 環境 使用的是 dialog
Ubuntu 預設會安裝,而最小安裝的CentOS則必須額外安裝此package。

yes_no


textbox


inputbox


MENU


yesno



 
#!/bin/bash
dialog --yesno "提示資訊這邊將會顯示於" 5 40
if [ $? -eq 0 ]; then
    echo "accpet"
else
    echo "cancel"
fi

=== textbox ===
 

#!/bin/bash
dialog --textbox /etc/hosts 5 40
if [ $? -eq 0 ]; then
    echo "accpet"
else
    echo "cancel"
fi


=== inputbox ===
 

#!/bin/bash
dialog --backtitle ezilla --inputbox "顯示資訊" 10 75 "預設文字編輯框內容" 2> $HOME/dialog_tmp
text=`cat $HOME/dialog_tmp`
echo You input "$text".
echo $text


=== MENU ===
 

#!/bin/bash
INPUT=$HOME/tmp_INPUT
dialog --clear --backtitle "ezilla" --title "[主選單]" --menu "你可以透過上下箭頭按鈕, 或是選單的第一個英文字母作為熱鍵 ,也可選用 數字鍵 1-9 去選擇所需的選項" 15 50 4 \
Client-Intsall "安裝Ezilla-Client" Uninstall "移除Ezilla專案" Exit "離開" \
2>"${INPUT}"
echo `cat $INPUT`



i18n


由於 自由軟體軟體推廣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為了要更多使用者來使用自由軟體。所以必須提供親切的介面外,
最好能提供多國語言體系,來讓使用者能夠快速上手其環境。

由於這樣的原因,所以GNU推出了gettext 來提供國際化與本地化使用。透過將gettext將程式中的文本額外獨立出一個檔案,
針對此檔案來做翻譯.來做到不需重新撰寫程式,甚至不需重新編譯便能支援多國語系。


該如何使用gettext呢
透過底下範例來做介紹。


首先先撰寫shell script 再需要多國語系的部份使用 gettext 作為關鍵指令
例如可以這樣寫
 

#!/bin/bash
TEXTDOMAIN=hello
TEXTDOMAINDIR=/home/jonathan/work/locale
export TEXTDOMAIN TEXTDOMAINDIR

str=`gettext "hello!"`
echo $str

將此script 存成hello.sh.
接下來則是製作翻譯檔
 
 xgettext -o hello.po hello.sh 
此為翻譯檔內容檔案
 

# SOME DESCRIPTIVE TITLE.
# Copyright (C) YEAR THE PACKAGE'S COPYRIGHT HOLDER
# This file is distributed under the same license as the PACKAGE package.
# FIRST AUTHOR , YEAR.
#
#, fuzzy
msgid ""
msgstr ""
"Project-Id-Version: PACKAGE VERSION\n"
"Report-Msgid-Bugs-To: \n"
"POT-Creation-Date: 2012-01-05 16:48+0800\n"
"PO-Revision-Date: YEAR-MO-DA HO:MI+ZONE\n"
"Last-Translator: FULL NAME \n"
"Language-Team: LANGUAGE \n"
"Language: \n"
"MIME-Version: 1.0\n"
#注意此行需要新增字元集 "原先為CHARSET ->更改為 UTF-8"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n"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8bit\n"

#: hello.sh:5
msgid "hello!"
msgstr "您好!"
添加需本地化的翻譯內容後,則必須翻譯成二進位檔.
附檔名為.mo
 
msgfmt -o hello.mo hello.po

值得注意的是TEXTDOMAIN變數,若此變數為hello 則必須存hello.mo
最後將此二進位檔存於TEXTDOMAINDIR變數所設定的路徑下,
但必須新建相關目錄,若使用中文則必須新建zh_TW 資料夾,底下並再建立LS_MESSAGES,
在此案例中 , TEXTDOMAINDIR為 "/home/jonathan/work/locale"
 

mkdir -p /home/jonathan/work/locale/zh_TW/LC_MESSAGES
cp hello.mo /home/jonathan/work/locale/zh_TW/LC_MESSAGES
 
./LANG=EN.UTF8 ./hello.sh



 
./LANG=zh_TW.UTF8 ./hello.sh




TUI + i18n example
 
#!/bin/bash
TEXTDOMAIN=my_First
TEXTDOMAINDIR=/home/jonathan/work/locale

export TEXTDOMAIN TEXTDOMAINDIR

dialog --yesno "`gettext "This My First i18n Shell Script!!!"`"  10 60
if [ $? -eq 0 ]; then

        echo "accept"
else
        echo "cancel"

fi


----
[http://www.linuxjournal.com/article/2807]
[http://www.linuxtopia.org/online_books/advanced_bash_scripting_guide/localization.html]
[http://mywiki.wooledge.org/BashFAQ/098]
[http://bash.cyberciti.biz/guide/A_menu_box]
[http://phorum.study-area.org/index.php?topic=23568.0]
[http://blog.roodo.com/rocksaying/archives/15333309.html]
[http://fanqiang.chinaunix.net/a4/b8/20010527/110000258_b.html]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Chrome 滑鼠手勢 Smooth Gestures

我....對 Smooth Gestures 這套軟體又愛又恨
google官方web上已經將這套移除了

因為他會追蹤私密資訊, 但原作者說那程式碼不是他寫的..

我是懶惰鬼 ,

沒辦法 我沒有這套我無法正常工作..


 提供兩個據說無毒無害的.crx安裝檔

 直接下載後 拉至擴充功能頁面安裝即可、

 至於為何不用Gestures for Chrome 其原因很簡單..

用不順阿 我不爽他卡卡的感覺!!!

  Smooth Gestures


會害怕資料被洩漏的不要用阿~~ 我真的是懶惰到不行的資訊小咖- - 2012 / 09 / 26 更新連結

Mint 13 cinnamon maya 安裝完設定

Mint 13 cinnamon


個人安裝環境
Dell T5500
CPU: Intel(R) Xeon(R) CPU  E5620  (4cores * 2cpu)
Memory : 14GB
Disk : Dell Raid 6ri
          OCZ ssd RAID 0 System Disk 240GB
          Seagate 15k  RAID0  Data Disk 600GB

  1. 更新
  2. 中文輸入法安裝
  3. 顯示卡與多螢幕設定
  4. Virtual Box安裝
  5. 修正無法直接進入系統錯誤(來不及載入根目錄)
  6. 類 Mac OS 的 docks extensions 安裝


更新


安裝完設定 由於使用 作為資料存放碟 /home /root 各分割了320g 和 250g的硬碟 安裝完成後 首先 執行
  sudo  aptitude update ; sudo aptitude upgrade
將系統更新最新的版本

中文輸入法安裝


aptitude install gcin
安裝後執行
gnome-session-properties



照上頭設定後,開機時便會自動載入 gcin 輸入法 接下來執行將語言設定成為中文,並把鍵盤輸入法改成gcin

gnome-language-selector

理論上你就可以看到令人感動的中文輸入法了 ps. 如果你有中文化需求,記得將漢語(中文拉到最上面) 這樣一來 ,很多系統介面將會被中文化。 然後,接下來 依照個人需求 將gcin 中的用不到的輸入法刪除(此部份 不詳述,有問題者可提問)

顯示卡與多螢幕設定

由於此台電腦配有nvidia Quadro 600 所以就安裝一下Nvidia 的 driver 此部份 mint Linux 中配有 額外驅動程式安裝 超級便利的安裝各種顯卡驅動 讓你可以快速體驗到mint的特效。 透過
jockey-gtk

 隨意挑一個做安裝吧:) 


由於個人使用需求 , 需安裝virtual-box ,作為該死的IE only網頁 和 開萬惡的 M$ office 使用

Virtual Box安裝

我是由官網上安裝最新版本, 直接到Virtual-Box Download 或者,利用下列整理好的網址作下載
下載最新版本。 Virtual-box 4.1.18 版本安裝
Oracle_VM_VirtualBox_Extension_Pack
.deb 直接點兩下 交由Package Installer做安裝即可
安裝完成後 再安裝 VirtualBox_Extension 來提供USB2.0功能
ps 虛擬機內若無此需求,可不裝VirtualBox_Extension_Pack 但筆者認為有備無患!!
安裝完成後
sudo usermod -Ga vboxusers 你的帳號
則可以用一般帳號正常使用usb裝置 (記得要先logout 再login才會正常喔:)

修正無法直接進入系統錯誤(來不及載入根目錄)

由於這台電腦相當的快,居然導致/目錄尚未被載入就開進去grub載入了 所以才會造成找不到硬碟的情況 請設定 /etc/default/grub中將
sudo  vi /etc/default/grub
RUB_CMDLINE_LINUX_DEFAULT="quiet splash"
#改成
GRUB_CMDLINE_LINUX_DEFAULT="rootdelay=60 quiet splash"
(此處我原先還以為是UUID的錯誤,其實不然 . 慚愧- -||


類 Mac OS 的 docks extensions




  cinnamon extensions

 將CinnaDock下載回來, 然後將其解壓縮
#這邊以中文版為例,如果用英文版的 我相信你應該都會用..
cd /home/your-username/下載/
unzip PKWH-PWYC-MZGS.zip -d  docks
cd docks
cp -r cinnadock@in-progress.org ~/.local/share/cinnamon/extensions/
sudo cp org.cinnamon.extensions.cinnadock.gschema.xml /usr/share/glib-2.0/schemas/
sudo glib-compile-schemas /usr/share/glib-2.0/schemas/
#然後logout  再重新登入後 剩下最後一步,你將會看到docks-extension
cinnamon-settings
#點選extensions 然後勾勾起來
 
接下來你就會看到dock extensions 再螢幕上出現 按下滑鼠中鍵 根據您的需求設定他出現的位子與出現的方式:) 待續

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雜七雜八虛擬化資料

## 重新安裝完後的 OpenNebula Create images Data store file NAME = os_datastore DS_MAD = fs TM_MAD = qcow2 images 不能放在 /home/one $ONE_LOCATION/var /var/lib/one 目錄下 可以放置到tmp底下註冊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Shell Script) Dynamic Dialog

剛好此次需動態從網頁上抓取資訊後

更新Dialog的資訊

所以就對Dynamic Dialog (TUI) 做個 筆記



/usr/bin/wget -q 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ezilla-nchc/files/VMImage/ \
              -O /tmp/vmimages
#從網頁上下載特定資訊

VMImagesNum=`/bin/cat /tmp/vmimages | grep 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ezilla-nchc/files/VMImage/ | awk -F "=" '{print $2}' | awk -F "/" '{print $8}' | wc -l`
#抓取所需變數
VMimagesName=(`/bin/cat /tmp/vmimages | grep 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ezilla-nchc/files/VMImage/ | awk -F "=" '{print $2}' | awk -F "/" '{print $8}' ` )
#抓取所需變數
VMimagesHyperLink=(`/bin/cat /tmp/vmimages | grep 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ezilla-nchc/files/VMImage/ | awk -F "=" '{print $2}'`)
#抓取所需變數

for (( i=0 ; i<$VMImagesNum ; i=i+1 ))
do
        VMimagesName_2[$i*2]=${VMimagesName[$i]%.tar.gz}
        VMimagesName_2[(($i*2)+1)]="$i"

done
#所需Array 生成 由於Dialog 必須為如下所示
#options=(1 "Option 1"
#         2 "Option 2"
#         3 "Option 3"
#         4 "Option 4") #此為一維array  
# 所以必須將需顯示於Dialog的Menu上的array 重新製作!


cmd=(dialog --keep-tite --menu "Select options:" 22 76 16)
choices=$("${cmd[@]}" "${VMimagesName_2[@]}" 2>&1 >/dev/tty)

echo choices=$choices 

echo ${VMimagesName_2[*]}
echo ${VMimagesName_2[0]}
echo ${VMimagesName_2[1]}
echo ${VMimagesName_2[2]}
echo ${VMimagesName_2[3]}



(Shell Script) 抓取 資料 轉存為 array

Shell Script 筆記


array=( `/bin/cat /tmp/vmimages | grep 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ezilla-nchc/files/VMImage/ | awk -F "=" '{print $2}' | awk -F "/" '{print $8}' `)

透過( ) 將內容 存成array
echo ${array[0]}
echo ${array[1]}
echo ${array[2]}
....
echo ${array[*]}

原先
/bin/cat /tmp/vmimages | grep 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ezilla-nchc/files/VMImage/ | awk -F "="  \ '{print $2}' | awk -F "/" '{print $8}'

出來的資訊為一行一行
可用 ( ) 將資料包起來 轉成array 存值